地址: |
石家莊中山東路508號東勝廣場A座13層 |
電話: |
0311-85115816 |
傳真: |
0311-85115816 |
郵箱: |
web@hbyingyuan.com |
網址: |
http://www.dsiegelart.com |
|
|
地標建筑不可缺少公共屬性 |
發布時間:2015-04-10 文章來源: 瀏覽次數:1909 |
“生命之環”是一座巨型環形城市景觀建筑,坐落于遼寧撫順市沈撫新城。據悉,整個建筑所用鋼材達3000噸,平均直徑高達157米,相當于50層樓高,上面還安裝有1.2萬只LED燈。官方招投標信息顯示,“生命之環”計劃投資金額總計過億元。而這個斥資上億的龐然大物,是一個純粹的景觀建筑,僅具“觀賞”性。(11月13日《沈陽晚報》)
這是繼蘇州“秋褲門”之后,又被質疑的另一座地標建筑。然而,不同的是,“秋褲門”背后有著商業運作與商業大幅度參與的因素,而“生命之環”似乎是更純粹的政府財政投入的建設。
撫順市政府網站的文章顯示,“生命之環”寓意連接天圓地方,貫通天上人間,無論是高度還是形式都是世界獨有的??稍诖蟊娧壑?,這個世界獨有又將是另外一番解釋——— 地標徒具觀賞性,沒有任何使用價值。如此質疑,會否又被指責為沒有文化底蘊不懂設計師寓意,不得而知。但在這樣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質疑其實再正常不過了。
但我要說的是,建筑的原則,不外乎是實用與審美的兼顧。如果將這一原則投放在一座城市的地標建筑上時,則更需考慮文化內容的表達,其審美的趣味,直接關系到一座城市的精神氣質,以及市民對城市情感的提升。對于城市的主政者與社會公眾來說,有一個同樣的問題需要考慮,那就是如何才能用一座地標建筑表達這座城市的氣質?
雖然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雖然一座地標建筑引來爭議也是自然的,但一眼看過去,“生命之環”顯然離公眾對地標建筑所應有價值的想象實在太遠。地標,作為反映城市文化的建筑,不是刻意打造出來的,而是要靠歷史的積累、時光的浸潤自然形成。就像學者馮驥才所說,一個城市的地標也是有生命的,有靈魂的,它應該像歷史人物一樣,經過時代考驗,能永久存留在人的心里。依照這樣的曜跡飧鍪瀾綞烙械摹吧貳保欠袷粲詿蔥鹿罰欠窨悸槍飧齔鞘寫車募壇校
其實不光是“生命之環”,近些年全國各地一些新建的地標建筑,多為公眾所難以接受。其中一個現象就是,很多所謂的地標性建筑,以犧牲公共屬性的功能,以逆反大眾審美而呈現出“張揚”個性,“炫目”“獨特”成為唯一追求。從這個角度來看,公眾屢次調侃嘲諷那些地標建筑,除去對本就難以統一的設計藝術的探討之外,更多的是對地標建筑缺失公共屬性的一種不滿。原本城市的地標是什么,應取決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的印象與評價,但現實是地標建筑的設計過程很少征集市民的意見,等到建成之后人們不得不在嘲諷中接受。
一座地標建筑的最終認可,可能需要時間來進行定論??蔁o論如何,歷經傳統美學與現代美學磨合之后被認可的建筑,不是鋼筋混凝土和玻璃的一種簡單組合,而是需要與整個城市格局相搭配,需要與城市文化相契合,更需要這座城市里人們的認同。至少,投入過億的公共產品,不該只具有觀賞功能。
|
|